自规范涉企执法司法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我院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法院关于规范涉企执法司法专项行动部署要求,迅速启动、统筹力量,多措并举、同题共答,扎实推动专项行动走深走实,为企业健康平稳发展提供优质司法保障。
压实责任链条,全流程推进专项行动。一是坚持高站位统筹谋划。将规范涉企执法司法专项行动摆在突出问题,第一时间响应自治区高院、银川中院专项行动安排部署,召开党组会议专题研究,印发《灵武市人民法院关于规范涉企执法司法专项行动任务清单》,细化工作举措,明确12项具体任务,助推专项行动有序开展。二是坚持高标准推进落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党组书记、院长担任组长,亲自研究谋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形成了院党组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全面推进的工作格局。三是坚持高频率共振引导。充分利用报纸等传统媒体、微信及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全方位宣传我院在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方面好的经验做法,20余篇信息被各大媒体刊登报道,其中,宁东法庭服务辖区企业的工作做法被《人民法院报》头版报道。召开涉企意识形态分析研判会,全面排查我院在办理涉企案件中存在的意识形态风险隐患,增强干警“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的能力水平。
坚持问题导向,全方位排查问题线索。一是聚焦靶心深入自查。以刀刃向内的决心勇气,聚焦4类重点问题,组织6个业务庭室对2024年以来涉企案件办理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主动反思、主动查摆、主动纠正,全面梳理案件4850件,“翻箱倒柜”排查问题15个,已全部反馈至相关庭室进行整改,全力推动问题“见底清零”。二是开门纳谏广征线索。畅通意见建议征集渠道,依托“益企航”法治体检中心等“面对面”走访企业23次,广泛收集意见6条,实现倾听企业心声“零距离”。三是起底纠错倒逼整改。组织法官对2024年以来涉企案件进行“大起底”核查,逐一分析研判,评查涉企案件卷宗4849份,发现问题41个,强力督促问题“大整改”,“一卷一评”推动案件质量显著提升。
强化法治保障,全链条赋能企业发展。一是数智赋能规范管理。强化涉企案件审判管理,依托智慧审管数据平台,加强涉企案件审限预警和审判数据分析研判,召开分析研判会7次,对立审执各流程节点进行实时提醒、跟踪督办,建立全周期、全流程、全领域的“三全”管理机制。加强涉企案件监管,院庭长阅核涉企案件287件,推行类案检索、专业法官会议等,全方位构建审判权运行监督体系。二是深度优化营商环境。开展涉企长期未结案件清理活动,梳理涉企长期未结案件6件,进一步规范办案程序,坚决杜绝案件久拖不决、超期办理。强化“府院联动+破产重整”机制,与政府各部门及管理人协同联动推进全国第二例、西北地区首例5A级景区破产重整案取得实质进展。三是塑优营商法治品牌。以“六项能力水平提升工程”为抓手,打造“‘益企+’商事解纷绿色通道”“‘灵·智’知产司法保护共享中心”等4个法治司法品牌,全方位履行法治护航职责,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上半年以来,我院共受理涉企案件3797件,同比增长40.71%,审结2747件,结案率72.35%,平均审理周期缩短至23.64天,受理涉企执行案件1619件,执结737件,实际执行到位金额1.56亿元。诉前联合调解涉企案件457件,入企开展“法治体检”23次,开展“巡回审判”8次,举办法治讲堂11次,召开企业家座谈会7次,发出风险提示书、法律宣传手册1200余份,解答企业法律咨询150余人次,有力为企业依法治企、合规经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深化标本兼治,全要素规范司法行为。一是狠抓司法能力提升。采用“线上线下双推进、理论实践相结合”方式提升司法能力,组织参加人民法院大讲堂等专题培训12期50余人次,选派25人前往国家法官学院进行知识产权等业务培训,举办“灵秀”青年课堂等10余次,开办“灵秀”论坛,青年干警上讲台20余人次,发布优秀案例研讨文章10篇,有力促进干警涉企执法司法能力素质提升。二是优化涉企审判团队。聚力涉企案件攻坚突破,组建“灵秀”攻坚突破团队,成立“金融”“繁案”“善执”“益企”4支专业化审判团队,持续健全涉企案件绿色通道运行机制,推动案件受理快立、快审、快结、快执。三是锤炼严实司法作风。坚持依法办案与改进作风并重,把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与规范涉企案件审判执行工作融为一体,聚焦关键环节,常态化开展司法作风监督检查12次,切实纠治涉企执法司法不正之风,持之以恒改进司法作风、规范审执行为、提升办案质效,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严格规范涉企案件立案和调解工作,优化网上立案、跨域立案服务,对涉中小微企业案件“调、立、审、执”各环节进行程序优化及衔接,深化涉企案件繁简分流机制运用,严格把控审限审批流程,督促加快审理进度,切实解决涉企案件拖延立案、上期未结、久拖不决、不执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