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聚焦提质增效,聚力攻坚突破”百日攻坚行动启动以来,灵武法院全院干警迅速响应,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决心投入这场“年度收官战役”中。基层法庭的书记员们也在完成庭审笔录工作之余,主动担起了送达的工作,成为这场百日攻坚战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九九八十一难”
“耗了这么长时间,还好找到了人,把文书顺利送到李某手里了,他还同意了调解!”在张某诉李某的民间借贷纠纷一案中,灵武法院崇兴法庭的书记员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将文书送到李某的手里。
刚拿到案件,送达人员首先对卷宗内的材料进行了核对,确认了被告李某的联系方式及家庭住址。在详细了解案件缘由后便拨通了李某的电话,向其讲解案件的相关内容及法律程序并告知通过电子送达的方式向李某送达诉状等相关法律文书,李某也回应会及时查看的。
但是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李某那边没有了消息,文书也不查看,人也没了踪迹……案件进程还得往下走,不能在院里干等着,送达组只好按照诉状上的地址去找李某。
然而,到达诉状上的家庭地址后发现李某把房屋卖给了自己的弟弟,李某本人搬到了哪里他弟弟也不知情,送达人员再次陷入困局。
就在他们正犯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乡镇司法中心的调解员老马叔,经过几番周折后终于知道了李某现居住的地方,送达人员迅速赶往李某的住所。然而,新的难题又来了,李某各种理由借口不断,坚持不接收法律文书。送达人员只好耐下性子向李某讲解案件情况以及不接收文书的后果,经过一番耐心沟通与释法析理,李某接收了文书,也同意与张某调解,最终案件顺利调解成功。
“送达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只有始终保持初心,才能做到不负人民。”耗时十几天,往返当事人住所四五趟,此案终于顺利结案,送达人员又启程前往下一个送达点……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灵武法院为确保送达工作顺利有效开展,不断优化送达方式,以电子送达为主,邮寄送达、直接送达为辅,将线上送达和线下送达的优势充分融合。面对有抵触情绪的当事人、故意挂断电话、外出务工人员地址不稳定等因素,立案阶段便明确当事人的准确住所地址、联系电话等,采取一切可行措施掌握当事人行踪,避免出现“查无此人”的情况;面对当事人故意躲避的情况时,送达人员利用非工作时间,错峰送达,竭尽所能寻找,积极高效完成送达任务,努力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送达不是一送了之
“我有一个习惯,每次将案件拿到手都会先详细地看看有没有能帮助送达及调解的信息。”崇兴法庭的书记员杨丽娟说道。
在原告杨某起诉被告王某的借贷纠纷一案立案后,案件被分到崇兴法庭,杨丽娟在仔细查看案卷材料后发现被告王某是00后,年龄小,借款金额也不大,她便主动拨打了对方的电话,尝试调解此案。电话拨了一遍又一遍始终没人接听,但她没有放弃,第二天又再次联系被告,电话终于接通了。电话里,杨丽娟向被告详细讲解了案件的基本信息,分别站在当事人双方的角度对被告进行劝说,并向其讲解了拒绝履行还款义务的后果。
“你有困难的时候人家帮助你,现在人家家里人正在住院实在急用这笔钱,不然也不会走到这一步,你要理解一下。”
一番劝说后,被告表示要与家人沟通一下。结果不到半小时被告的电话就打了回来,说已经把钱凑齐了,要履行还款义务。杨丽娟便立即联系原告到法庭,双方当事人面对面沟通后达成了和解,被告当场向原告支付了欠款,矛盾纠纷顺利化解。
送达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一送了之,送达人员还是流动的调解员和法治宣传员。作为当事人的第一接触者,书记员们在参与送达工作的同时,紧抓与当事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将每一次送达都当成了解案情、倾听民意、化解矛盾的重要窗口。有效提高送达效率和纠纷化解成功率,力争缩短办案周期,提升诉讼服务质效,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
法院送达,使命必达。“送达”是开展审判工作的第一步,承接着诉讼的开始与终结,关系到诉讼进程能否及时送达、当事人知情权能否得到有效保障。灵武法院将不断创新送达工作,继续深化送达工作的外延,将调解和法治宣传融入送达的每一个环节,将矛盾纠纷化解贯穿始终,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公平正义贡献司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