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车祸,让两个刚成年的少年卷入纠纷——杨某因驾驶疏忽致李某受伤,协商无果后,李某一纸诉状索赔13万元。
灵武法院西郊法庭“明法—通情—细调”三管齐下,精准解决人损案件中“法律认知落差大、情绪对抗强、实质履行难”的痛点,妥善化解这起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促使双方当事人摒弃前嫌、握手言和,并当场履行3万元赔偿,让“纠纷得解,和谐重归”,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明法:从“不懂法”到“明边界”
“起诉金额是怎么算出来的?有没有包含不合理的预期?”
“我不是故意撞人,为什么要赔这么多!”
针对当事人法律认知偏差,承办法官在调解过程中,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等核心条款,结合医疗费计算、误工费举证等具体事项,逐项拆解“权利可主张范围”与“义务法定归责要件”,强调“安全驾驶是法定义务”,消除因“不懂法”产生的过高诉请预期或责任规避心理,为纠纷化解奠定法律认知基础。
“法律保护你的合法权益,但过高的诉求不仅难被支持,还可能让矛盾激化。”承办法官如是说道。
通情:从“讲法理”到“通情理”
调解过程中,针对双方情绪对立严重的情况,承办法官多次组织“背对背”调解,深入了解双方现实困境,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往返沟通,既讲“过错责任法定”的刚性规则,亦谈“意外事故对双方生活影响”的柔性考量,既算“法律账”,也算“人情账”,一边向杨某释明法律责任,督促其积极面对赔偿义务,另一边安抚李某情绪,引导其理性维权。
当双方冷静下来,承办法官转换角度,用“将心比心”敲开彼此心结,承办法官的耐心调解让矛盾逐渐“化冰”。当杨某说出“我愿意尽力赔偿”、当李某主动表示“可以调整诉求”时,这场调解终于迎来转机。
细调:从“纷争解”到“赔偿清”
调解工作,要以“磨”的耐心开展。法官在沟通过程中精准捕捉双方利益平衡点与情感突破口,通过分期赔偿、撤回起诉等灵活方案,实现“法律责任落地”与“心结隔阂消融”的双重目标,真正达成“案结事了心畅”的实质化解效果。
本案调解过程中,面对双方当事人态度的转变,承办法官不断调整调解方式,从法律角度帮助二人重新审视纠纷,引导李某理性评估损失合理性,促使杨某正视侵权后果,帮助他们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推动双方从“对立对抗”转向“换位思考”,软化情绪对立壁垒。
“法官,谢谢你让我知道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条框框。”
在一番心平气和地沟通后,二人的语气从最初的对立变成了释然,最终对赔偿金额达成一致意见,杨某当场支付李某现金3万元。
这场历时六小时的调解,对当事人而言,不仅厘清了“权利与责任”的边界,更让他们在纠纷中学会了“依法处事”“以理待人”,远远胜过一纸生硬的判决,让法律的阳光照进矛盾深处,既解开了“法结”,更焐热了“心结”。
这起案件的化解,是灵武法院拓宽多元解纷路径,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的缩影,为同类案件提供了“解‘法结’更解‘心结’”的实践样本。
司法有力度,更有温度。当法官用耐心、智慧和共情,让“争吵不休”的当事人握手言和,收获的不仅是一起案件的“圆满结局”,更是群众对“公平正义”的真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