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传票那晚,我翻来覆去睡不着,以为要和物业‘闹到底’,没想到法院和住建局的工作人员能一起帮我解决。现在问题查清了,我这老头子晚上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真是多亏了你们!”在灵武法院的调解室里,83岁的刘某握着法官的手感谢道。
近日,灵武法院联合灵武市住建局成功化解一起物业公司与耄耋老人的物业服务合同纠纷,解开了耄耋老人的“心结”。
“不是不想交,是房子漏得闹心”
事情起因于一起普通的物业服务合同纠纷。灵武市某物业公司以刘某长期拖欠物业费为由诉至灵武法院,承办法官在阅卷时注意到,被告竟是一位83岁的高龄老人。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开庭可能会加剧其心理负担,承办法官便放弃“传票送达+开庭审理”的常规流程,第一时间拨通了刘某的电话了解详细情况。电话那头,老人诉说苦恼:“我不是故意不交物业费,是我家房子一直渗水,墙皮都掉了,找物业修了好几次都没解决,这钱我实在交得委屈。”
从“单打独斗”到“多方联动”
面对老人的诉求,承办法官没有简单“就案办案”,而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联系物业公司核查事实并向其转述老人诉求,沟通解决办法。
为避免双方“各执一词”的僵局,承办法官主动联系灵武市住建局物业监管部门,邀请专业人员一同前往老人家中实地勘查。经现场排查,确认渗水问题源于楼栋外墙防水层老化及排水管道接口破损,均属于物业服务合同中明确约定的公共区域维修责任范围。
在专业结论支撑下,承办法官组织双方现场调解:一方面向物业公司指出“未履行公共区域维修义务”的责任,明确“先维修后收费”的合理要求;另一方面向老人解释“拖欠物业费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引导其理性看待合同义务。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物业公司15日内完成外墙防水修复及排水管道更换;老人在维修完成后一次性补缴拖欠费用。
“本来以为这个事说不清了,没想到法官专门找专家来帮忙,帮我解决了这个大难题!”老人对法官激动地说。
“小案”里的“大民生”
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不仅解开了老人的“心结”,更为同类矛盾纠纷的化解提供了可参考的实践经验:
“暖心”识别特殊群体需求:针对老年、弱势群体等特殊当事人,改变“机械办案”思维,主动通过电话沟通、上门走访等方式了解真实诉求;“齐心”联动专业部门破题:对涉及专业性问题的纠纷,可联合行业主管部门介入,通过专业勘查、技术鉴定等手段查明事实,用“客观证据”替代“主观争议”;“耐心”推动实质化解:摒弃“一判了之”的简单思维,以“案结事了”为目标,结合“法理”讲“情理”向双方明确义务边界、说明法律后果,推动双方从“对立”转向“合作”,实现矛盾纠纷实质化解。
莫道桑榆晚,法治护晚晴。当司法的力量带着温度延伸到群众的“急难愁盼”中,每一起“小纠纷”的妥善解决,都是对“老有所养、老有所安”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