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管理是服务保障审判工作的系统性、全局性工程,其成效直接影响法院工作的整体运行,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今年以来,灵武法院把加强审判管理作为提揽抓总、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审判管理新路径,建立“3433”审判管理模式,通过质效数据整理、分析、渗透、统筹,全方位提质增效,以审判管理现代化推动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
“三全”管理机制聚焦指标发力
今年以来,灵武法院紧紧围绕新修订的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分别就各业务庭审理的案件在疑难程度、结案周期、调解难度等方面的特点,制定了《审执各部门重点关注指标及目标任务》分解指标任务、细化工作举措。根据各庭的指标弱项,为每个业务庭“量身”订制重点提升指标及目标指数,将“全面提升”和“重点提升”相结合,形成质效指标全面提档升级的合力,助推审限内结案率、平均结案天数、超十二个月未结案件比等指标较去年均有所提升。
运用数据会商机制强化目标,建立全周期、全流程、全领域的“三全”管理机制,每月初组织召开质效分析会议,对弱势指标进行“点对点”监督指导,对立审执各流程节点实时提醒、跟踪督办,建立动态监督、预警提醒、同步督办、整改评估监管闭环,将审判管理全面覆盖到审执工作各环节。
“四级”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效能
以数据驱动管理,建立审委会宏观抓管理、院庭长带头抓管理、审管办专职抓管理、法官个人自我管理,“四级”管理机制,通过“云策”系统的推广使用,提升全员数据管理思维,通过数据分析不足、明确目标、细化举措,有效提升管理效能。
每周通报一次上一周各部门的结案数据、任务达成率;每月以PPT和柱状分析图直观展示各业务庭、各员额法官审执指标完成情况;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分析总结往期经验和不足。通过周通报、月汇总、季总结的方式公布各项审执数据,以柱状图对比分析各庭室、各员额法官工作质效,直观反映法官办案质效,增强法官对指标强弱的感知力,促进精准分析与决策,促进各庭室之间、庭室内部的良性竞争,促进法官“自我管理”。
“三维度”评价机制触发长效激励
以审执质效指标数据为衡量标准,制定科学、全面、精准、高效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把“评案”与“考人”高度融合,建立人、案、事“三维度”评价机制,激发法官“多办案”“办好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绩效考核成绩作为法官选任、晋级晋升、绩效奖励、人员配置的重要依据,以数据助决策。制定并优化了《灵武市人民法院办案奖励实施办法》,从案件质量、效率、效果三个维度全方位评价法官工作绩效,激发法官工作动能,实现个人价值与集体目标的高度融合。今年我院在收案量较去年同比上升33.28%的情况下,结案率上升了4.29个百分点。
“三环节”监管模式靶向精准施策
运用数据研判强监管,建立事前预测、事中调整、事后考评的“三环节”监管模式。通过数据化监管模式,对六个月以上、十个月以上、一年以上未结案件分类提醒督办,推行“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逐案报告、逐案销号,确保督到实处、抓出实效,从源头杜绝“边清边积”情况的发生。今年长期未结诉讼案件数量较去年同期减少了67%。
强化审判态势的事前预测和事后考评相结合。对案由中的异动数据进行监测、通报,并与司法建议、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工作相结合,以审判管理服务保障前端治理。对上诉、发改案件“重灾区”进行分析研判,汇总裁判规则,修改阅核规定,增加刚性阅核案件类型,为裁判质量再加“保险”。
以库网融合赋能司法能力水平持续提升。充分发挥“一库一网”在促进法律正确统一适用、提升法官司法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强化“学习-实践-总结”闭环,实现审执工作“减负增效”。对于拟上审委会讨论的案件和争议较大的案件,一律要求审理报告中附检索的类案和法答网答复意见。建立争议分析报告机制,由法官及法官助理撰写争议分析报告,经审委会讨论后形成会议纪要,统一裁判尺度和裁判规则,同时将争议分析报告的撰写数量和质量作为法官、助理等级晋升和助理入额的重要考量指标。今年来,共完成争议分析报告31篇,微信公众号发表9篇。